以“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为内容的6S管理是对公司制作、办公作业场所中的设备、工装、工具、材料、工件、人员、安全、资料档案等进行相对有效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要素多、周期性长、需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
推进6S管理有利于企业提升综合效益,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有利于优化生产作业环境,促进安全文明生产,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管理效能;有利于培养员工素养和竞争意识,塑造团队形象,来保证企业制造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提升公司运营效率,达到“双赢”。
为此,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要站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视角,巩固6S管理成果,并在把握要义、界定关系、顺应走势和关键要素四个维度上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6S管理,达成预期管理目标,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国企高质量发展。
生产作业现场是6S管理方位。一是6S管理本身所涉及的管理要素为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物(设备、物料、工具、产品等)、法(各项规章、制度等),回答了管理中应明确的谁来管、管什么、为什么管以及管理外因和条件是什么等管理要素问题。
二是6S管理强调要处理好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管理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6S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因素多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管理过程。
三是6S管理强调管理中软、硬要素的有效配置,以达到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状态,使生产现场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得到最大效益的流通,提高精益生产水平和效率,减少和排除生产与质量隐患,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是6S管理本质。一是从6S管理的诸多要素看,物这一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影响。物的要素再先进,也必然由人来管理和使用。
二是无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在6S管理活动中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其思想、作风、能力、修养等自身素质,在推进6S管理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三是在6S管理活动的诸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只有正确地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的合作、支持和理解,共同实现6S管理预期目标。
塑造品牌形象是6S管理目标。一方面,通过6S管理提升国企管理上的水准,打造优质且高效的生产环境,向用户更好的提供满意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培植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通过6S管理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建设花园式工厂,整治员工文化陋习,营造向善、向上的人文环境,用良好的企业环境和员工形象进一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展现出产品存在竞争力、技术有创新力、资产有增值力、组织有凝聚力、外部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摆正6S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关系。6S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创新。事实表明,企业只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并实际运用于6S管理之中,都会促进6S管理平台的提升,从而获得企业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因此,6S管理创新不仅在于其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国企只有以先进的6S管理理念为先导,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再造6S管理新模式,推进6S管理纵深发展。
摆正6S管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对6S管理的投入是一种投资,投资是追求回报和效益的,其投资回报具有间接性、模糊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影响人们对6S管理价值的正确判断。
因此,国企要坚持绩效导向,既要对6S管理部分的技改项目进行系统梳理,避免短期行为,又要对其整理、整顿出来的物料、物品等资源进行开发再利用。
要从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方面出发,对6S管理资源的投入进行理性分析,科学论证,保证产生长期效益。
摆正6S管理与CI系统的关系。6S管理侧重点是生产作业环境、厂容厂貌和绿化美化等;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的侧重点则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管理形象、环境形象、员工形象等。
从两者的内容构成来看也有差异,6S管理的内容是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容有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但两者目标都是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
因此,国企应将6S管理作为CI系统管理的主要载体之一,将两者有机结合,相融相促,以此来实现国企形象战略的预期目标。
△通过深化6S管理,优化生产作业现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配置,减少和消灭安全风险隐患,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
推动6S管理要向人文环境建设发展延伸。人文环境的核心是企业员工乐于学习的气氛、蓬勃向上的生机、健康文明的思想和整洁清新的环境。它相对于生产作业环境而言,是无形的、内在的、抽象的,是更深层次的管理境界。
这就要求国企以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为目标,员工形象为重点,一是倡导高尚的企业道德。利用市场机制,理性化引导企业道德建设,建立职业道德规范,运用激励机制保证实施效果。二是培养员工养成好习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员工树立“敬业爱岗、岗位争先”的自觉意识,培养和打造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员工的内在素养,遵章守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三是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加强情感沟通,提倡民主的企业文化,创造人际关系融洽和睦的人文环境,使员工有归属感。
推动6S管理要向品牌文化建设发展延伸。6S管理是生产现场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服务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为根本归宿。
这就要求国企以自身企业总体形象、产品(服务)形象、环境形象和员工形象为重点,制订与实施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从厂区的道路、食堂、厕所环境到科研、生产现场环境,从建筑物造型装饰到整体环境布局,加强规划和治理,打造企业整体形象。
要以产品服务质量创牌立身,以合作嫁接,借牌立足,以产品包装扩散影响力,以核心产品完善结构扩大规模,以管用可控的企业制度,创造更多的名牌产品。
推动6S管理要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延伸。清洁生产就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等措施,使企业做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因此,推行清洁生产,走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的集约化之路,是深化6S管理的发展走势,这就要求国企以建设环境型企业为目标导向,分析诊断环保现状,系统思考和制定环保战略,将环境建设纳入企业环保战略之列。
要强化全员环保意识,增加环保技改投入,将生产、废物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统一,实现工业废物最小量化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要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清洁生产标准,完善规章制度,保证清洁生产得以良性运作与达标。
理念牵引。以“环境是生产力,环境创造价值;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价值理念为牵引,通过深化6S管理,优化生产作业现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配置,减少和消灭安全隐患,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素养,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用干净整洁的生产环境给客户满意的第一印象,以形象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领导推动。建立运行有效的6S管理组织领导机制,一方面要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绩效导向和文化导向,确立与国企发展的策略相匹配的6S管理思路与目标并实施管控。
另一方面要落实6S管理责任清单,形成明责、履责、述责、问责的目标责任机制,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各负其责的组织运行网络,为达成6S管理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制度管控。建立并逐渐完备以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为内容的6S管理体系。
围绕价值链,将其管理要素嵌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环保、保密保卫、设备维护、工装工具、培训教育、物料成品、跑冒滴漏、公共设施以及员工着装规范、行为规范、班组建设、员工绩效等管理流程,做到相融相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规则深入人心。
素养修炼。坚持人本管理思想,以思想管理为着眼点,通过企业形势任务教育、主题系列教育等形式,增强员工责任意识。
通过实际的员工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技能鉴定、技术交流、实训点、师带徒等途径,提升员工岗位技能。通过诚信承诺、陋习整治、典型示范、文化展示等途径,教育引导员工争做文明员工。通过创建六型班组活动,讲究班组之道,培育班组精神,塑造班组形象,提升班组价值创造力。
精益创新。践行创造价值、减少浪费的精益理念,让精益成为习惯,让创新成为常态。
既要从价值流、布局优化、产能规划等要素入手,实现准时生产,产能持续提升;又要以作业计划、能力平衡、交付进度等要素为抓手,确保准时交付产品。
既要优化成组工艺、精益、标准、数据等要素,实现工艺标准化向产品设计端延伸,拉动制造与设计相融合;又要采取防差错设计、标准化作业、自主质量控制等手段,生产用户满意产品。
既要采用SQCDP可视化管理,提升协同管理上的水准;又要以设备维护、生产配送、工装工具及支持流程的优化为着眼点,支撑价值流精益高效。
既要实施形迹管理,激励创新创效,提升生产效率;又要控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升管理效益。
考评修复。坚持班前班后“五分钟”6S管理活动,做到零组件不按规定放好不走,工具不清点摆放好不走,指令记录不封闭好不走,工作现场不整理好不走这四项规定。坚持每周对标检查6S管理,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复查,形成闭环。坚持每月6S管理讲评制度,通报6S管理检查考核情况,与组织绩效考核挂钩。设立专项奖励,对6S管理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予以正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