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走进国网甘肃电科院,张佳办公室门口已经提前贴好了红对联和福字,一脸倦容的他此时正在电脑前写着一份技术监督报告。前一天,他刚从秦皇岛变压器厂家那里做完技术监督返回单位,“马上就要过年了,但这份技术报告得赶紧出来,这次现场技术问题的处置方案对我们日后技术监督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作用。”张佳对记者说。
几天前,在秦皇岛进行的酒泉金塔750千伏首台主变压器出厂试验现场,出现了问题,现场试验陷入停滞。张佳精准判断通过预热处理解决试验数据超标,最终预局放试验得以顺利推进。
张佳是2022年从沈阳工业大学毕业的电气工程专业博士,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成归来后振兴甘肃的情怀,他回到兰州,入职国网甘肃电科院。
“我的现场经验太欠缺了,还是个小白。”每当同事们谈及他博士身份的时候,他经常这样说。
在入职不久后的一次变电站现场中,他注意到现场绝缘子的清洗主要是使用高压水枪喷洗和抹布擦拭的方式为主,效率不高且存在高空作业的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他牵头研发了智能化清洗装置“小飞龙”,实现了喷淋冲洗与风干一体化同步完成,可将单支750千伏支柱绝缘子清洗效率提升2.6倍,清洗人数减少40%以上。因这一装置,入职刚一年的张佳入选了国网甘肃电科院2023“麒麟计划”高潜人才储备营“电科优青”。
“要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让年轻人当主角,让所有人都在团队中、所有人都在项目中、所有人都在培养提升中、所有人都在考核中。”国网甘肃电科院院长牛继恩说道。
同样一入职就在单位参与了重要工作的还有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的青年谢映洲,入职第二年,他就入选《戈壁大风歌-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与发展》编写组成员。这本书是国内首部全面总结新能源基地建设发展经验的著作,是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于2023年组织众多专家编写而成的。
在书籍编写阶段,谢映洲积极提出了基于实践经验的创新性构想,为书籍的整体框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也赢得了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2023年9月,《戈壁大风歌-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与发展》正式出版发行,谢映洲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天的场景,那天的确十分激动,他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那条朋友圈,配上这本书的照片“人生第一本参编署名著作,感谢领导专家的认可和公司给予的平台”,评论区里点赞和祝贺满满。
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人的成长,离不开政策、机制的有力支撑。
谢映洲对国网甘肃电科院的人才选用培育机制感触很深。参加工作两年多来,他就已经累计参与了10项科研项目,其中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合作发表论文1篇、专利7条,参与编写专著1部。
2023年10月24日,在国网甘肃电科院举行2023年度院级研究员评聘答辩评审会上,武汉大学毕业的“90”后硕士张珍珍被评为电科院二级研究员,当年31岁的她便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
从学校毕业后张珍珍便投入到了新能源发展建设中,2022年初,那一年国网甘肃电科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成立储能技术研究室,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到储能专业的能力建设中。
张珍珍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参加的科技成果“大规模新能源电站多层级智能化运行控制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及应用”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怕吃苦,科研能力强,她参与的很多重点项目和科研成果巨大,现如今张珍珍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复合型人才。”她的进步和成长团队领头人周强都看在眼里,对于这位同事评价很高。
为了让青年人才更快发展和成长,国网甘肃电科院派她先后多次赴中国电科院、广州智光储能、湖南防灾减灾中心等单位做技术学习交流。
她本着“不能则学,不知则问”的态度,积极投身于储能电池检验测试能力的建设和提升中。当天,记者见到她时,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的她正在开展国家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及系统产品质量检验检验测试中心的筹建和申报,并完成了初步的建设方案。
1月8日,由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和甘肃省社科院联合编撰的首部能源领域蓝皮书《2024年甘肃蓝皮书能源蓝皮书》正式向社会发布,其中一篇研究专题报告《甘肃省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则由她主笔完成。
张佳、谢映洲、张珍珍这样的博士和硕士在国网甘肃电科院还有很多,在很多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中不少人已经能独当一面,他们正在为科学技术创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赵中鑫)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一定要标注明确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专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