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我市召开《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对该方案进行了全面解读。
为提高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11月25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简称《行动方案》),按照“应治尽治、利用为先、建管并重、共同缔造”的基本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区、分类、分级、分期”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
《行动方案》包括任务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三个部分,涉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民政、住建、水利和湖泊、自然资源规划、卫健等多个部门。
《行动方案》指出,2023至2025年,优先解决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问题,加快补齐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到2023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003个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达到40.67%以上;到2024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303个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达到52.84%以上;到2025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603个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达到65.00%以上。
坚持目标导向,建立台账清单。根据辖区内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常住和户籍人口、农村改厕情况、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情况、现有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生活污水引起的农村黑臭水体等基础信息,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台账,并进行动态更新。
坚持梯次推进,突出治理重点。结合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及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以襄阳市境内饮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居住集中区域,汉江干流两岸5公里内、汉江主要支流两岸3公里内等重点流域区域,以及生活污水引起的农村黑臭水体所在村庄为重点,统筹开展集中连片治理,梯次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施。根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产业需求、施工条件等因素,分类选取治理模式,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合理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坚持科学治理,确保治理成效。结合农村里的生活污水规模、出水排放去向、水环境现状、经济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优先考虑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治理技术,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持续稳定运行。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分类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或建立厕所粪污收集、储存、就地资源化利用体系,避免化粪池出水直排。
坚持建管并重,强化日常监管。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每年对已建成投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核查,重点将停运破损、管网未配套、处理能力不符合实际需求、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非正常运行的设施纳入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清单,有序完成运行设施整改;因村庄撤销、拆迁或所在区域已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治理,无必要运行的设施,依法依规报废(退出)。
12月13日,记者从《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市已累计新建改建农村户厕55.6万户、农村公厕3223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把户厕新建改建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结合、协同治理,探索了多种模式并在全市推广。对分散居住的农户,以农户厕所三格式化污池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户自行清掏第三格粪水到“小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施肥,就地就近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对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户,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以宜城为代表的“厕所革命+管道收集生活污水+净化池”模式;以襄州为代表的“大三格化污池+人工湿地”模式;以枣阳为代表的“三二一(三水分流+两级处理+一片湿地)”模式,该模式还被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推荐为九种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典型案例之一,主要是先将洗涤用水、餐厨水和厕所水分离,再将厕所化粪池接入管网净化池进行两级处理,最终排入一片湿地循环使用。对人口密集区域,采取“微动力处理+人工湿地”模式。对城镇周边村庄,统一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
下一步,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确定户厕新建改建计划。引导厕入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户厕入室,新建农房配套设计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化处理。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近就农消纳、资源化利用。
12月13日,记者从《襄阳市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至今,我市新增接户2815户,新增污水管网约12千米,涉及9个县(市、区)、24个建制镇、8个居民集中点。
下一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完善管网接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持续开展污水管网延伸工作。督促各地因地制宜将具备纳管条件、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接入乡镇污水管网,由现有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节约处理设施建设成本。农村新建住宅预留污水收集或处理接口,为后期管网新增接户奠定基础。
加强管网维护,进一步提升污水管网日常维护水平。开展管网线上线下同步巡查,分类分级精准巡查,确保管网畅通。鼓励各地统筹城乡污水治理,成立专门监管机构,配置专职人员,探索以城带乡、供排一体的运维监管模式,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
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各地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性资金,比如中央和省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认真研究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系列政策文件,积极谋划污水管网提质增效相关项目,争取优惠政策支持。
12月13日,记者从《襄阳市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完成70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今年的任务将在12月30日之前全面完成。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常识,增强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将污水处理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指导开展乡镇、村级巡查,切实巩固和提高污水治理成效。
推进工作统筹。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短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着力解决农村突出水环境问题,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向周边村庄辐射,推进厕所革命与农村污水治理相结合,合理规划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选取合适治理技术,确保建成一处美丽乡村、完成一处污水治理。
落实长效运维。对于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督促乡镇加强运行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提高设施正常运行和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率。切实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后续管理,抓好环境保洁及运行管理制度落实,确保已建成污水处理设备专人维护、正常运行、达标排放。
拓展资金渠道。有效利用各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采取上下结合、横向统筹的办法,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